
当一架拆除飞行员座椅、驾驶舱贴着中文标识的歼-6无人机在长春航展曝光时,外界终于确认了解放军盘算多年的战略:把上千架退役的歼-6、歼-7、歼-8改造成廉价无人机,在台海冲突时作为消耗性武器淹没对手。这并非突发奇想,而是中国军工体系对冷战遗产的一次冷血再利用——这些上世纪仿制苏联米格机的老家伙,如今成了台海棋局里最危险的棋子。 改造逻辑简单却致命。歼-6(图1)、歼-7和国产歼-8的机体寿命远未耗尽,但作为有人战机已落后于现代空战需求。拆掉驾驶舱、加装自主控制系统后,它们变身“飞行炸弹”,成本仅为新型无人机的零头。 更关键的是,解放军拥有完整的生产线和历史数据,国企主导的改造效率极高——庐山基地的卫星图显示,数百架歼-6/7密集停放,像流水线上的罐头等待改装。2022年已有至少580架歼-6W交付部队,这种规模足以让任何防空系统头皮发麻。 这些无人机不是单打独斗的侠客,而是体系化作战的炮灰。 研究指出,它们以后方五大机场(如水门、龙田)为巢穴,每个机场配备加固机堡和弹药库,由HQ-9防空系统掩护。战时,它们会作为第一波攻击群涌向台湾,执行三种任务:挂载空对空导弹模拟有人机诱饵,携带反舰导弹突袭舰船,或直接充当自杀式炸弹瘫痪跑道。这种“蝉群战略”的核心是用数量换质量——哪怕90%被击落,剩余10%仍能消耗掉台湾宝贵的防空导弹,为后续歼-20、歼-16等主力战机打开缺口(图2)。 台海战场的地理特性放大了这套战术的威力。福建沿海机场距台仅200公里,老旧无人机续航短的问题被化解,却能凭借低雷达特征和密集编队让防御方陷入两难:不开火可能被突破,开火则暴露火力点并快速耗尽弹药。 更微妙的是,解放军近年常态化绕台演习已模糊了训练与实战的界限——未来若真爆发冲突,初期的无人机群攻击可能被误判为又一次“例行行动”,等对手反应过来,制空权早已易手。 值得玩味的是,中国选择了一条与美军“忠诚僚机”截然不同的路径。后者追求高端无人机的协同作战,而解放军更倾向于用最低成本实现最大规模压制。这种差异背后是两国不同的战略需求:美军需全球投送,强调质量;解放军聚焦区域冲突,追求数量暴力。 当台海局势紧张时,这种“老旧机海战术”反而成了最现实的威慑——它不需要科幻科技,只需冷战的库存和一场精密的算术:用500架百万美元的无人机,去换对方数十亿的防空系统和战斗机,怎么算都是赚。 归根结底,歼-6无人机(图3)的背后,是解放军对“不对称战争”的极致理解。它不炫耀技术领先,而是用最朴实的方式解决最残酷的问题:如何用最小代价突破现代防空网。当这些本该进博物馆的战机以新身份重返台海时,它们带来的不仅是战术威胁,更是一种战略宣告——在大国博弈中,创新有时意味着把旧牌打出新花样。

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