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俄未结清联合国会费是何原因 大国博弈下的资金困境。全世界有193个国家,联合国作为“世界公司”,却在办公楼里差点交不上电费。2019年,联合国账面只剩下了1.37亿美元,连工资都发不出来。这家看似权力最大的国际组织为何会陷入财政困境?为什么有的国家说着要和平却分文未付?维护全球和平是否也需要先“余额充足”?联合国的历史比你想象的还要曲折复杂。今天就来聊聊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故事,看看它们的风光与鸡肋,顺便问一句:你觉得世界真的“坐得住”这个多边桌吗?
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各国选边站队,有人高举和平大旗,有人却自顾自玩小九九。1919年,国际联盟成立,号称“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版”。然而,美国这位高调发起人嫌麻烦没加入,导致联盟内部矛盾重重。日本、德国这些背景深厚的会员后来自己成了“捣乱分子”。二战爆发后,国际联盟的承诺全成了空头支票。既然所谓的和平靠不住,那么后来诞生的联合国究竟哪里比“联盟”强呢?
二战结束,全球人民说“不能再闹了”。1943年,26国签署了“联合国家宣言”,1945年,联合国正式成立。在旧金山的那一天,各国代表信心满满,决心说到做到。联合国设立了安全理事会,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、美国、苏联(现俄罗斯)、英国、法国,每人一票并拥有否决权。虽然表面上团结,但有权的几个国家谁都不会轻易让步。联合国大会负责拉拢普通会员国,秘书处处理琐碎事务。然而,真正遇上朝鲜战争、巴以冲突等重大事件时,联合国也只能左右逢源,做个“和事佬”。
联合国的核心机制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。早年间,大家还顾及国际场面,装装样子。到了新世纪,问题逐渐显现:美国时常“独断专行”,俄罗斯见招拆招,法国英国“派头大但力不从心”,中国则选择务实参与。比如近几年的乌克兰危机,安理会的各种提案接连被俄罗斯一票否决。反对声音质疑:凭什么五个国家说了算,全球百分之九十的国家只能“看热闹”?非常任理事国两年换一拨儿,刚明白运作流程就得走人,根本插不上话。
1971年,一场大逆转震动全球。中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,恢复了在联合国的总代理席位。原本代表当局的蒋介石政权被“下岗”,中国大陆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。这一历史节点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,也让联合国的亚洲声音分量猛增。此后,中国投身联合国维和和发展援助,既出人又出钱,还常常“打圆场”。那些曾经看不起中国的国家,也只好打破偏见,重新“排座次”。
联合国名义上权威盛大,资金却逐年吃紧。尤其从2019年开始,会员国拖欠会费的问题越演越烈。美国带头赖账,理由是自己交太多、还受批评不划算;俄罗斯受制裁,缴费能力严重缩水;中国也因汇率波动和缴费框架拖延了进度。各部门通告不断,维和行动差点停摆,食堂都快没钱买菜。发展中国家呼吁增加代表席,欧美老牌国家坚持“座次不变”,改革进展一拖再拖。表面上的“全球合作”,实际俱是各种算盘和利益权衡。
联合国名义上是世界最伟大的舞台,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、剩下看热闹的分账公司。常任理事国说好听是维护世界和平,说难听就是谁的家底厚谁大声。非常任理事国轮转频繁,但真出大事根本发不上声。经费问题更是让人头疼:每年预算几百亿美元,掏钱总是一拖再拖。国际合作、公平正义,连水电费都差点交不起,维和部队都要自带干粮。改革喊了几十年,结果还是能拖则拖。
你觉得一个由“五大哥”把守门、全球一百九十多个兄弟围观的联合国,真能靠谱解决世界大事吗?有人说,没有联合国这个场子,地球可能早打成一锅粥;可另一边,批评的人摇头,“这不就是少数人说了算的老爷会”。如果和平得靠“大国同意”,那么小国的命运谁做主?你认同“宁可有个表面团结的联合国,也不能完全各自为政”,还是觉得光靠开会喊口号、连饭钱都张罗不齐,那点“多国合作”根本没戏?欢迎留言,说说你的看法——联合国的未来,是希望,还是鸡肋?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